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是1992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國家級開發區,轄區總面積168.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42.3平方公里,轄2個鎮、3個街道、30個行政村、50個社區,戶籍人口17.5萬人,常住人口30萬人。
——對外開放橋頭堡。充分發揮對外開放長板優勢,全面實施開放活區和深耕日韓戰略,累計引進40多個國家和地區外商投資項目1653個,其中韓資項目1178個,實際利用韓資14.1億美元,是韓國人在威海投資、經商、居住最集中的區域。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開通中歐集裝箱班列、海鐵聯運班列和威海港“四港聯動”中韓整車運輸,與202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貿易往來,“打造‘青威一港通’作業新模式”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發展案例被商務部宣傳推廣,獲評省外貿新業態(跨境電商)特色園區,成為全市經濟外向度最高的區域。
——創新經濟聚集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成功引進北京大學威海海洋研究院、哈工大天智創新技術研究院、中國船舶集團第七一六所威海研發中心,持續完善“1+3+N”科技創新體系,現有市級以上企業創新研發平臺170個,高新技術企業355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企業574家,獲批省級產才融合示范園區、中小企業創新創業特色載體、專家服務基地、專利技術轉移轉化試點園區、數字經濟DCMM貫標試點區,教育部“春暉杯”留學人員創新創業威海基地落戶區內,成為全市最具活力和投資價值的創新創業熱土。
——高端制造業新高地。堅持產業為王、項目為王、企業為王,實行園區帶動、項目拉動、創新驅動互促共進,高起點規劃建設中韓自貿區實體產業園、海工裝備產業園等6大園區,重點打造高端海工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等主導產業。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9家,其中產值過30億元企業4家、過億元企業50家,上市、新三板及區域股權交易市場掛牌企業46家,是全國最大的地毯生產基地、山東省優質船舶產品生產基地和裝備制造產業示范基地,入選山東省首批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現代服務業新中心。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制造業帶動優勢,大力培育發展服務貿易、特色商貿、跨境電商、文化旅游、物流集散等新興服務業態,智慧谷服務貿易產業園入選全國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最佳實踐案例,獲批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省示范數字經濟園區、創業創新示范綜合體、特色服務出口基地。韓樂坊商圈叫響“中國的韓國城,威海的不夜城”品牌,獲批山東省首批城市品質提升示范區、第二批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全省首批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省級旅游休閑街區;九龍灣休閑街區獲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經開區獲批山東省首批先進制造業和先進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服務貿易集聚示范區、購物旅游示范區。
——精致城市引領區。牢牢把握精致城市發展方向,打造威海精致城市發展的標桿樣板,成功入選全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國家中歐低碳生態城市合作項目專項試點城市和全省綠色生態示范城區,獲批建設國家產城融合示范區,崮山鎮入選首批“中國特色小鎮”,泊于鎮獲批山東省新生小城市試點,無花果片區獲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西苑片區入選山東省城市更新試點。公共服務設施全面覆蓋,建成區路網密度達到8.57公里/平方公里,城市集中供熱和污水處理率、城鄉生活垃圾處理無害化率均達到100%,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7.94%,所轄岸線全域入選首批省級美麗海灣,成為全市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宜居宜業新城區。
——幸福威海示范區。持續加大社會事業投入,全面落實醫療、養老、救助等各項民生政策,獲評為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均衡區、模范勞動關系和諧工業園區。持續提升社會治理效能,精心建設“城市大腦”,開發30余個智能場景應用,形成一屏統攬的智慧城市綜合系統集群,創新做法榮獲中國新型智慧城市創新應用大賽一等獎,獲批全省視頻智慧應用試點、數字政府“創新示范應用”。堅持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創新實施“微警務、微法庭、微檢務、微調解、微消防、微實事”等“微治理”模式,群眾幸福感、滿意度穩步提升。